Hangbin

大衰退读书笔记

经济衰退的原因不止一种

迄今为止,经济学家们都认为经济衰退的类型只有一种,美国大萧条则是这种类型经济衰退的一个极端表现。并且这种衰退是由于资金供应方收到冲击,从而使得企业融资发生困难而导致的。因为这些经济学家==假定所有企业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所以他们相信只有在企业无法募集到所需资金时才会发生经济衰退。但是本章已证明,经济衰退至少有两种不同的形式:==由于经济周期造成的衰退==和==由于企业资产负债表问题造成的衰退==。对于前一种衰退,就如众多研究已经表明的,深陷其中的企业基本上还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货币政策正是应对此类衰退的最佳工具。但是当发生后一种衰退时,企业的首要目标已经从利润最大化转移到负债最小化,这时就需要利用财政政策作为应对措施。

通货膨胀目标制

在私营部门资金需求旺盛的时候,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由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发放贷款规模的方式来有效降低通货膨胀率。但是当企业都在忙于偿还债务时,通货膨胀目标制却无法将通货膨胀率调高,因为此时私营部门根本就没有资金需求可供中央银行调控。

直升机货币:比灾难更糟糕的效果

以上提到的中央银行的信用问题同时也涉及一种为了消除流动性陷阱而出现的方案,也就是所谓的“直升机货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包括像本·伯南克和米尔顿·弗里德曼这样的经济学家都主张货币政策作用的普遍性,==因为即使经济状况陷入了最糟糕的境地,也可以通过好像从直升机上撒钞票一样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好转。==虽然经济学家们在没有经过慎重考虑的情况下使用直升机货币这个概念的频率越来越高,但是这样一种方式是否真的能够达到预期效果非常值得怀疑。

虽然在资产负债表衰退时期,采用直升机货币的方式不对,但疫情时期,西方国家发钱也是屡见不鲜。当时中国不少经济学家也提出,要全民发钱,中国没有这样做,是因为书中说的这些副作用吗?

理由非常简单:直升机货币这个概念几乎都是从商品和服务的购买方,而非销售方的角度出发。任何商品和服务的销售方对于直升机货币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立即停止营业,或者要求购买者支付具有信用度的外汇来购买商品。在无法确定这些从天而降的钞票的真实价值的情况下,没有哪个销售者会拿手中的实际商品去交换这些纸钞。最后,所有的店铺都将关门,整个国家的经济最终崩溃。

==现代货币都不是以黄金或白银作为担保,因此,它们的价值只能通过公众对中央银行的信任来维持。如果中央银行开始从直升机上抛撒钞票,那么公众对它的信任就会立即丧失——也就是说,没有哪个正常人会用天上掉下来的钞票去交换商品和服务。这样的政策最终只会让一个国家倒退回以物易物和恶性通货膨胀的时代。==

恶性通货膨胀倒是能够结束资产负债表衰退,因为在国内货币贬值到成为废纸的情况下,企业就再也不用担心债务偿还了。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货币政策,确实就无法中止一场资产负债表衰退。但是这种情况一旦真的发生,日本央行就将不得不面对那些对其失去信心的“疯狂”公众。因此,像克鲁格曼和艾格森所主张的,日本央行应该有意识地宣布自己成为一个无责任中央银行的观点,就是完全不可取的。

资产负债表衰退期间的汇率政策

日本曾经尝试通过贬值日元来走出经济衰退。但由于日本时世界最大贸易出超国之一,日元的强行贬值导致了美国的强烈反对。美国认为,绝对不会容忍日本政府操纵汇率的举动,日本政府应该努力扩大内需,而非完全依靠外需。最终,日元不仅没有贬值成功,反而出现了剧烈的升值。

或许,这也是因为日本在经济和政治上强烈依赖美国,失去了货币独立性的原因。它没有权利升值或贬值本国的汇率,一方面是因为日本时一个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庞大的国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的崛起就是依靠美国的政治、经济的扶持,美国不会允许自己的马仔脱离自己的控制。

辜朝明认为,==贸易逆差==的国家可以考虑采用货币贬值的对策,因为即使通过降低汇率、增加出口来缓和对外贸易的不平衡,也不会与引发其贸易伙伴国的抵触。

宏观经济学的大一统

“阳”态世界“阴”态世界
现象教科书中的经济资产负债表衰退
法则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合成谬误
企业财务状况资产 > 负债资产 < 负债
行动原理利润最大化负债最小化
结果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置之不理则将导致萧条
货币政策有效无效(流动性陷阱)
财政政策负效应(挤出效应)有效
物价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利率正常极低
储蓄美德恶德(节约悖论)
银行危机对策“优惠”和迅速处理不良贷款资本注入和谨慎处理不良贷款

经济学家们首先会检查包括国债在内的利率水平,当银行愿意发放贷款时,国债利率依然保持低迷,这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表明私营部门不会去借由于政府财政整顿而产生的剩余资金。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扭转经济形势,不仅不能执行财政整顿政策,而且,大规模的财政刺激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