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示好而想到的
今天财新发了一篇新闻,如下:
文中开篇表示:
最广泛的共识是中美关系只能搞好,不能搞坏,这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唯一正确的相处之道是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昨天看到了一个观点,读后深有共鸣。顾朝明说,所谓的全球化发展,其实就是各国对美国的巨大贸易顺差。因为美国的购买力足够强,所以可以接受贸易的不平等。因此,先是日本,然后是亚洲四小龙,最后是中国,都乘着全球化的东风,靠着弱势的本国货币,把产品卖到美国,拉动本国的经济。
但是,这样的全球化是不可持续的。输入的廉价产品挤压了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导致低端制造业的工人收入水平没有增长。早在10年前,美国的贸易逆差与GDP的比值就已经到了警戒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采取的手段是加强科技创新,从而提升美国产品的竞争力。这样做,虽然稳定了贸易逆差,但制造业工人的低收入问题并没有解决。
特朗普竞选的口号,就是”American first !“ 他的票仓就是十年来默默无闻的工人群体。他对中国加增了关税,要求台积电在美国建厂。这些措施,都是为了解决最根本的那个问题:贸易的不平等。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其实是被动的。传统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和消费。消费因为收到三十年后的房产税而萎靡,投资也因为巨大的地方债务而必须谨慎,而出口也被卡脖子了。
对美国示好是没有用的,因为根本的利害关系就在这里。我们强调的“合作共赢”的重点是“共赢”,所以如果这个合作只对中国有利,不管中国怎么“希望”、“呼吁”,都不会有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