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gbin

松花江上,悲歌散楚

最近在看爱国主义教育片“一寸河山一寸血”,台湾的原版,国内的是经过删改的版本,所以影片里的立场、态度与主流说法有所不同。以西安事变为节点,蒋介石的姿态有了彻底的变化,但他对日本战斗的态度,从没间断。西安事变,蒋介石错在用人不当,有失察之责。老毛用“能攻心则反侧自消”的“驱虎吞狼之计”,心战张学良。

在华清池,看到当年蒋介石被抓时住过的房间和墙上的弹孔,书桌旁,蒋介石在日记里写下:“余平日推心置腹,防范太疏,致启反动者煽动部下之心,以肇此变……”导游绘声绘色地描绘了那时老蒋的逃亡路线,从房间逃到后院,再躲入后面的小山里,杨张二人带队,搜山一夜。是时,蒋介石为三军总司令,张学良是副司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二人关系密切。

时间继续往前。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领关东军入关。后来日本又想染指华北,国民政府也响应斡旋,却又引发学生运动。另一方面,初创公司在延安休养生息,被蒋介石视为眼中钉,于是张学良负“代总司令”之名,担“围剿共军”之责,率东北军与之正面对峙。

从 1931 到 1936 年,东北军已经背井离乡 5 年之久,军心涣散,粮饷也和嫡系相距数倍之多。因此,二者正面对峙时,一场典型的遭遇战是这样的,项羽与刘邦相战于垓下,论战力,刘邦不如项羽,但一曲凄凉的《松花江上》,便已退去项羽士卒的全部战意,加上强有力的两句宣传口号:“团结抗日。自己人不打自己人。”就让项羽溃不成军,死的死,逃的逃。刘邦在改造俘虏的思想时,用的也不是马克思理论,只是一句话:“团结抗日,打回老家去。”后来他们被释放,回到东北军,又成了刘邦的统战尖兵。

张学良对此感同身受。他领东北军入关,却又不能带他们丰衣足食,所以有了如项羽“无脸回江东”的感慨。刘邦众于此趁虚而入,拉拢了张学良,于是就有了后来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彻底改变了“先安内,后攘外”的政策(这个政策是在第一次淞沪抗战共军拖住国军的援军而起的),缓解了对陕北的压力,而面对强大的外敌,给了红色部队发展的机会。

讽刺的是,西安事变后,张学良看到了蒋委员长的日记,方知蒋公其实早已有了抗日序列,但为避日本耳目,才改名为了“剿共序列”。于是自知犯错,负荆请罪。他又申请入伙刘邦,刘邦非但不接受,还把他囚禁起来,一关就是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