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事已毕,天气晴好,万里无云,享受在澳大利亚的第一个假期。
去年考虑很久后,为了 PR 转到 IT,一学期过去,倒还适应得不错,只是学起来不轻松。去年别人告诉我,这 UNSW 的 IT 考过简单,考高不容易,现在经历过后,也有了切身体会:
- 平时作业太多,
- 不仅多,还很难,
- 不仅作业难,考试也难,
- 尽管披星戴月地复习,还是觉得难。
图书馆门口的沙发,现在每次路过都会倍感亲切,因为那段时间我经常一坐就是一天。
据说这学期的考试几个有名的学校,包括“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等,都有 50%以上的挂科率,传言不知真假,但也不会空穴来风。UNSW 虽说是澳洲八大,但它的排名却是年年走低,现在根据最新的一个排名,好像不是 100 以内了吧。所以又有个说法,下半学期的课程变难,因为新南的排名又下滑了。老外的思想也是奇怪,加大难度并不能提高学生成绩啊,如果毕业率降低,那排名岂不是更要下降。
那门中国人教的课也是奇怪,原来也提到过。这老师讲课不行,一句英文说出来,起码要打三个梗。以至于一个可容纳百人的教室,第一节课坐满了,第二节课就少了一半,到最后零零散散的几个学生加一起可能坐不满前三排。期末考试前,通常都有一个答疑的时间,第一次我去了,一个五平米左右的玻璃房间里,只有我和一个超级大神。定好的下午 5 点开始,他迟到 20 分钟才来。那位超级大神拿出一个写满了的笔记本,问了他一道题。他先是问这大神:“哪里来的题目啊?”然后又说,“这题目是肯定不会出的,出这道题的人应该首先进精神病院。这个不能算是考试题,只能算 IQ 测试题,考试里肯定不会出现的等等等等。”大神一听,楞了一下,开心地走了。过了几天,去考试,打开试卷就看到当时大神问过他的这道题,如闪着金光般,刺激着我的双眼。再往后看,最后一节课上说的“不会考”的部分,又带着半道大题分值出现了,暗想:作为堂堂中国人,这事儿见怪不怪,中学早被坑习惯了,就是不知道这些没见识过各种伎俩的外国学生作何感想。考完后知道了,一个学生在 Facebook 上发帖,说要号召几人,联名上书学校,投诉他。半个月过去,不知道这老师是不是真被投诉了,只是最后的成绩单上,有明显送分的痕迹。
最后一次打工时,和店长讨论了开学后的上班天数。我婉言一周去 2 天,但他坚持让我一周 3 天,“留一天给你写作业。”这超市,如果每次上班不是一整天倒还好,可偏偏又是早 9 点到晚 7 点,其中只休息半个小时的。这次谈不拢,便留了个下次再讨论的余地,等到开学那几天再说了。我想,可能不会在这超市做长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