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gbin

项目经理记

国家越来越重视 AI 的建设,2 月份刚过完年,国资委就给所有央企开了个会,要求加大对 AI 的投入。于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本来就火热的“大模型”,一下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去年,集团机关牵头搞科技创新的项目,就给了 AI 大模型一个非常高的地位,现在国资委的会一开,连科技股的股票都拉高了,各央企的重视程度自然不言而喻。关注是层层传达的,国资委考核集团,集团副总考核 AI 项目和项目经理。

作为集团的信息建设单位,这个项目发布前在内部就已经波涛汹涌了。这里先介绍一下单位的情况。我们单位十几个部门里,对这个项目有想法的只有两个(不是其他部门没想法,而是 AI 根本就不受重视),分别为 Z 部门和 I 部门。Z 部门平时思路就开阔,经理和副经理四处活动,于是在集团内渐渐有了点势头。I 部门平时就负责 AI 的技术开发,因为对大模型很了解,所以从原理出发,实在是看不出来在集团内能有什么大用,于是反应比 Z 部门慢了一些。当 Z 部门在集团内搞调研、拉讲座的时候,I 部门正在搞算法平台。I 部门看到自己的本职工作被 Z 部门抢了,自然很不高兴,和 Z 部门明争暗斗,最激烈的一次,两个部门的经理吵到了大领导那里,请大领导决策。

领导之所以是领导,就在于稳和厚。他看到两个人吵的不可开交,自然不可能当面袒护谁,让他们互相配合,都尝试一下,毕竟出了成果,就是本单位、自己的政绩,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一把稀泥一和,让他们各回各家了。

国企的生存要义就在于引而不发。所谓“引”,指的是行为、声势。拿抢项目来说,Z 部门虽然做了很多事情,声势造的很大,但总归是抢了 I 部门的生意,所以 Z 部门的经理没有在明面上与 I 部门作对,这就是“不发”。I 部门想抢回来,但总归是启动得慢了一拍,所以落于下风。这番与 Z 部门面对面的吵,属于撕破了脸,属于是国企的大忌了。虽然如此,但当时 I 部门的经理已经是顾不上这些,算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虽然 I 部门起步晚,但毕竟是本职工作,员工对大模型知根知底。大领导虽然当面和稀泥,但终归是要做决策的。在摸了几次底后,仍然把这个重任交给了 I 部门。

那项目经理谁当呢?领导看来看去,选择了我。

事情并没有随着项目经理的确定而尘埃落定。Z 部门并不甘心,在随后的几个月里,他们仍然在继续调研集团的业务单位,并邀请厂商进来做各种产品的 POC。对此,我们起初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反正项目现在在我们手里了,他们翻不起多大的波浪。相比而言,经理间私人的矛盾的延续可能是更大的隐患。现在,两个经理已经是彻底拉下脸,到了当面对骂的地步了。

当时在确定项目经理后,按照我们单位的传统,还要指定一位技术经理。好歹明争暗斗了小半年,大领导在把项目经理指定给我后,技术经理的问题上便平衡了一步,让给了 Z 部门。当时我们都没想到,Z 部门还可以在技术经理这里作文章。Z 部门安排的技术经理,我们称为“金爷“,以脾气差、难交流著称。为什么安排金爷呢?并不是因为金爷的能力最强,而是故意找茬,给项目使绊子。金爷做技术经理,就是搅屎棍般的存在。Z 的经理隔三差五地,来问 I 部门:“你说,既然我们部门出技术经理,那我们怎么分工好呢?金爷的情绪没照顾到,你说怎么办呢?”我和经理都对他这个莫名其妙的理由感到好笑,他们无非就是想分一杯羹嘛。其实我最初是认为可以把一部分工作分给他们的,但后来几次与经理交流,知道 Z 经理不是个什么好说话的角色,不可能因为一点妥协而罢休。我们退了一步,往后可能就要一直让步了。在经理动摇,想要让步的时候,我进而坚定了他不妥协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