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gbin

合二为一的读后感

这个学期到今天,约莫过了一半了。半个学期,两个月,好像没有多少收获。这个学期必修课不仅少,而且密度小,一个星期排下来也就三节课——真是搞不懂学校的安排,把考试都安排在期末对教学质量的检验真的很有帮助吗?

今天主要是说一说看了这么几本书之后的感受。我没有一本书一本书地写读后感,因为我觉得要真的写起来太考验耐心,倒不如像一次总结一样地写写:随心随意嘛。这个学期也就看了这几本书:《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我不是教你诈 ①②③④⑤》和正在看的《论中国》。三本书(也可以说是七本书)花的时间各不相同,对我冲击地程度也不一样,所以要分开说说。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这本书是我在上学期买的,和《因为痛,所以叫青春》一起入手。当时正是期末考试,所以只看了开头。其实这不是没看完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我觉得这本书太晦涩,作者是一个心理医生,他结合自己几十年的从医经历完成的这本书向读者传达了很多我觉得自己还不用接受的知识,比如早教、教育子女等。等到这个学期回学校,看到书架上的这本“深奥”的心理学著作,一时的强迫症发作,于是一口气读下来。书的关键词“心智成熟”是个很奇怪的概念,它讲究的是心灵的进步,而不是我那时想当然的“心理年龄”之类的意思。换句话说,心智成熟不仅仅在十几二十岁的这个阶段,而是一生的过程。用作者的话说,一个人可能直到入土了,还是没有人走向“心智成熟”,所以称“心智成熟的旅程”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给我的感触主要还是在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即成长的过程和宗教信仰。人人都希望可以心智成熟,但这个过程漫长而充满坎坷,蜕变如此痛苦,以至于每个人都在逃避。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个时候正是我的实验刚刚开始的阶段,我因为不想面对实验而找各种理由作为自己不做实验的借口——这与作者在书中举的案例何其地相似,作者给出的解决办法是“推迟满足感”——这个人人都挂在嘴上,问题当前却又在行动上忘记的道理——看了之后我痛下决心,一口气做完了实验。

过了这么久,我仍然记忆深刻的另一部分就是宗教的信仰。现在,我问你,你有信仰吗,通俗点,有你“信”的东西吗?如果你的回答是“没有”,那么你就走进了误区。信仰不一定要是宗教的,只要是一个人相信的东西,都可以叫做“信仰”,意思就是,“信仰”无处不在。那么这样来说,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就是错误的,中国人明明是有信仰的啊,那些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人,他们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的,就算没有信仰马克思主义,如果相信天命、鬼神,那么就可以说是以“天命”为信仰。可是,说这些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呢?信仰的意义就在于它可以左右人的行为,人崇尚什么,那么就会以崇尚的东西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导,所以如果某一天发现自己陷入了死胡同,那么可能就是自己的错误的认识造成了后来的“悲剧”。这一点,一定不能小视。

然后就是刘墉先生的著作《我不是教你诈》系列。因为时有好心人教育自己“太年轻”,所以我接触到了这个系列,倒不是为了学会去“诈”别人,用刘墉的话说就是“我不是教你诈,是教你看清世界”。这个系列算是我看过的第一本处世学书籍吧(除开只看过一两页的厚黑学不算)。作者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在每个故事的结尾作出画龙点睛之笔,提出为人处世的哲学。有些故事我看了也只能“拍案惊奇”,暗忖自己千万不要落入陷阱。可是就算看了这么多,也总是以一个第三者的身份去看待问题,有句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真不知道自己到时候会不会成了别人刀俎上的鱼肉而不自知,让别人耻笑道:“让你看了这些又何妨?”或者有时候看出是局,可又不得不上,这个战术上的破解并不能完全应付敌人战略上的进攻,这方面作者没写,估计是没得写吧。

最后就是我看了半个月也才看了半本的《论中国》。书是好书,可以翻译是在太烂,经常有前言不搭后语的情况,这也是我今天买英文原版书《思考:快与慢》的原因,也提醒大家在下次买译本的时候注意出版商,如果上面是“中信出版社”几个字,那么买之前还是先自己问问自己的语文水平吧。

言归正传,《论中国》这么大的名字,其实只写了短短的几十年历史,作者基辛格对我这个历史后进生描述了一段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第一次看这种书,什么都觉得新鲜,也包括那些别人耳熟能详而我毫无概念的历史。还没看完,也没什么评价,只说说暂时的感想。先人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后代,以至于后人决策的执行基本上都可以从历史中找到灵感,我们的祖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分分合合的斗争中积累下来了无数的智慧,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真难想象,一个外国人的书竟然可以培养出我的爱国情操,当然,我是没看过原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