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好消息对农民来说会是坏消息吗
一个种植小麦的农民,假设他的全部收入都来自出手小麦,所以他下了很大的功夫,提高生产率,还关注天气和土壤状况,检查土地以预防病虫危害,学习最新的农业技术。因为他知道,他种的小麦越多,就卖得越多,收入和生活水平也会提高。
如果现在有一种新品种的小麦,每亩的产量增加了 20%,那么农民会对这种小麦是什么反应呢?
按照三个步骤:
- 考察是供给曲线移动还是需求曲线移动;
- 考察曲线移动的方向;
- 根据供求曲线说明市场均衡如何变动。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的需求曲线不变,供给曲线由于每亩生产的小麦量增加,导致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小麦两的供给量增加,所以需求曲线右移。
农民的总收益是 P×Q,小麦的价格乘以销量。新品种的小麦使小麦的价格降低,但销量增加了。那么,总收益的变化方向取决于弹性。需求曲线是缺乏弹性的,因为粮食价格低廉,基本上没有替代品,也必不可少。所以,小麦价格降低引起总收益减少
同样的道理,如果发生一场旱灾,摧毁了一半的小麦,小麦的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左移,小麦价格上升。这时候,农民的总收益 P×Q 就会增加,对农民有利。
那么,在大地震发生的时候,水和食物的短缺造成的价格上扬,个别摊贩大发国难财,也只是市场规律作祟的结果:在供不应求的时候,价格就会上升,有限的资源分配到愿意出更高价钱的人手里。如果此时政府干预,把那些敢发国难财的统统抓去政治教育,并且严令不准涨价,就相当于设置了一个限制性的价格上限,卖家就只能在大量买者中分配稀缺物品,结果是排长队或依照喜好来配给水和食物。
大地震还是太极端,卖家也都是有良心的,所以上面的例子虽然合理,但不实际。还是那个农民,他能不能自行减产来增加收益呢。还是不行。虽然对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如果农民向市场供给的产品减少了,他们作为一个总体会得到更过的总收益,但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没有一个农民愿意选择荒废自己的土地,因为每个农民都把市场价格视为既定的。尽管所有的农民都一起来这样做,每个人的状况都会变得更好,但此时作为个体,选择不合作得到的收益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