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里,只有时间永恒——读《明朝那些事儿》
磨磨蹭蹭一个半月,《明朝那些事儿》九本竟也看完了。说起来,看到朱重八老土的名字兴趣真的不大,后来看着看着也被吸引了。一场偶遇,也是场奇遇。
朱元璋布衣出生,战乱时受乡人鼓动,被时局逼迫参加起义,后来建立明朝,朱家统治了二百多年。李自成也是布衣出生,没饭吃,只好造反,打垮了明朝,自己也没落到好处。一国的命运就是这样,从布衣开始,到布衣结束。
崇祯的最后几年,他总在说“大明气数已尽,无颜见于先帝。”“气数”还是太过虚幻,难得捉摸,但冥冥中又仿佛真是“气数”:后金侵扰辽东,明朝守得住,民兵在内地作乱,明朝压得住;等到皇太极和张献忠一起来,还是勉强维持得住,最后终究奈何不了天灾。难道真的是天命难违?
天灾,起于人祸。
如果刘懋没有上疏废掉驿站,就没有那么多的失业人口;没有超高的税赋负担,人民也不会暴动;没有层层贪官的克扣,崇祯的救灾物资也可以发到百姓手上,本来平息的民变不会复燃。归根结底,崇祯一语道破:“诸臣误我!”
翻开史书,看到的都是斗争,权利的争夺,明争暗斗,阴谋诡计,皇帝身居高位,却只是他们手中的刀,借刀杀人,底下的人干得不亦乐乎。明朝言官虽然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看人不顺眼,就是奏疏满天飞,连皇帝宠幸哪个老婆都要管,而皇帝管不住言官,杀掉一批,又来一批,以死为荣,权利的斗争里,他们是完美的炮灰。言官被六部管,内阁的权利又大于六部。
明朝的内阁之于皇帝,好像国会之于总统。总统有个提案,国会不答应就不行;皇上下个诏旨,首辅有意见,可以封驳。这样有个好处,就是皇帝吃闲饭了不要紧,只要内阁加油就行,但如果内阁也吃闲饭,就只能呵呵了。这应该就是权力相互制约的雏形吧。
民主的结果就是低效率,一个建议提出来,议论纷纷,怎么拍板?所以明末时期战乱四起,却又没有人拿出办法,就算是好办法,稍微失误,产生损失,就会被舆论压力压倒,回归草芥就是万幸。
在一次次的宫廷斗争中我渐渐开始质疑这种制度的弊端,进而想为什么要民主,一边看一边总结,看完之时也没想通为什么,后来才意识到问题不应该在结尾处,而是应该在开头处,也就是建国之初,朱元璋的时候。当时的体制以及朝代的运作方式可以说是决定了后世的发展。所以以前我一直很羡慕美国,美国建国写宪法的那群人各个都值得一说,都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精华。人家那套运作模式肯定也有很多问题,但人家修宪的次数一个手就能数过来,况且人家现在还是世界第一强国,这不得不让人敬仰。当然强求朱元璋开国的时候就把制度定的一点问题也没有,那也太难为他老人家了。接下来就要看在执行中的灵活运用了。可惜了中国人的聪明脑子,我们总是能够很聪明的判断出什么时候该灵活,什么时候该死板,而且还经常变。所以说很多人都喜欢说这么一句话“这件事情么原则上是不可以的”。换言之就是没有原则。相反国外很多地方就是认死理走到底的,虽然经常被我们所不理解,但事实证明这是有好处的。
尘归尘,土归土,看透史书的作者最后看破了斗争。斗争只是形式,实质是个人的追求不同,价值观的差异,人人都追求度过自己人生的方式,因此才会产生摩擦。压倒对方,就可以让自己的价值观得到伸张,信服于人。这点上,宁死不屈的杨涟和死太监九千岁是没有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