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十大原理
由于资源是稀缺的,社会资源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稀缺性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和劳务。正如每个家庭成员都不可能得到他想要的每一件东西一样,社会上的每个人也不能达到他希望的最高生活水平。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在大多数社会中,资源并不是由一个全权的独裁者来配置,而是通过千百万家庭和企业的共同行动来配置的。因此,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作出决策:他们做多少工作、购买什么、储蓄多少,以及如何把储蓄用于投资。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为了得到一件我们喜欢的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作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当人们组成社会是,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经典的权衡取舍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当一个社会的支出更多地用在保卫其海岸免受外国入侵的国防(大炮)上时,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消费品(黄油)就少了。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在情节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取舍。要求企业减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成本。由于成本提高了,结果这些企业赚的利润少了,支付的工资低了,收取的价格高了,或者是这三种结果的某种结合。因此,尽管污染管制所带来的好处是更清洁的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健康水平的提高,但其代价是企业所有者、工人和消费者的收入减少了。
社会面临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与平等之间。效率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平等是指将这些资源的成果平均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则是指如何分配这块蛋糕。
在设计政府政策的时候,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例如,我们来考虑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地分配经济福利的政策。某些此类政策,如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令一些政策,如个人所得税,是要求经济上成功的人士对政府给予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虽然这些政策实现了更大程度的平等,但它们降低了效率。当政府把富人的收人再分配给穷人时,就减少了对辛勤工作的奖励;结果,人们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少了。换句话说,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为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也就变小了。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由于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所以作出决策就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利益。但在许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是一目了然的。
例如,考虑是否上大学的决策。主要的利益是丰富了知识且一生中拥有了更好的工作机会。但成本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你会想到把你用于学费、书籍、住房和伙食的钱加总起来。但这种总和并不真正地代表你上一年大学所放弃的东西。
这个答案的第一个问题是,它计算在内的某些成本并不是上大学的真正成本。即使你离开了学校,你也需要有睡觉的地方,要吃饭。只有在大学的住宿和伙食比其他地方贵时,贵的这一部分才是上学的成本。第二个问题是,它忽略了上大学最大的成本——你的时间。当你把一年的时间用于听课、读书和写文章时,你就不能把这段时间用于工作。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为上学而放弃的收入是他们受教育的最大单项成本。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作出任何一项决策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每一种可能的行动而来的机会成本。实际上,决策者通常是知道这一点的。那些上大学年龄的运动员如果退学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几百万美元,他们深深认识到,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他们往往如此决定: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收益。这一点儿也不奇怪。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在机会成本为既定的条件下,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
理性人知道,生活中的许多决策很少是黑与白的选择,而往往是介于其间。当吃午饭的时间时,你面临的决策不是在完全不吃和大吃一顿之间的选择,而是是否再多吃一碗饭。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利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出决策、
例如,考虑一个航空公司决定对等退票的乘客收取多高的价格。假设一架 200 个座位的飞机横越国内飞行一次,航空公司的成本是 10 万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座位的平均成本是 10 万美元/200,即 500 美元。有人会得出结论:航空公司的票价决不应该低于 500 美元。但航空公司可以通过考虑边际量而增加利润。假设一架飞机即将起飞时仍有 10 个空位。在登机口等退票的乘客愿意支付 300 美元买一张票。航空公司应该卖给他票吗?当然应该。如果飞机有空位,多增加一位乘客的成本是微乎其微的。虽然一位乘客飞行的平均成本是 500 美元,但边际成本仅仅是这位额外的乘客将消费的一包花生米和一罐汽水的成本而已。只要等退票的乘客所支付的钱大于边际成本,卖给他机票就是有利可图的。
正如这些例子说明的,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作出更好的决策。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诸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作出决策,所以,他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在经济学研究中,激励起着中心作用。一位经济学家甚至指出,整个经济学的内容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其余内容都是对此的解释。“
原理五:贸易可以是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贸易是每个人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其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的崩溃可能是本世纪后半期世界上最重要的变化。共产主义国家运行的前提假设是,政府的中央计划者能在最正确的位置上指导经济活动。这些计划者决定生产什么物品与提供何种劳务,生产多少,以及谁来生产和消费这些物品与劳务。支撑中央计划的理论是,只有政府才能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福利的方式组织经济活动。
现在大部分曾经是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已经放弃了这种制度,并努力发展市场经济。在一个市场经济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企业决定雇佣谁和生产什么。家庭决定为哪家企业工作,以及用自己的收人买什么。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的决策。
乍一看,市场经济的成功是一个谜。千百万利己的家庭和企业分散作出决策似乎会引起混乱。但事实并非如此。事实已经证明,市场经济在以一种促进普遍经济福利的方式组织经济活动方面非常成功。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他 1776 年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全部经济学中最有名的观察结果: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引起了合意的市场结果。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解释这只看不见的手如何施展它的魔力。当你学习经济学时,你将会知道,价格就是看不见的手用来指引经济活动的工具。价格既反映了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也反映了生产该物品的社会成本。由于家庭和企业在决定购买什么和出卖什么时关注价格,所以,他们就不知不觉地考虑到了他们行动的社会收益与成本。结果,价格指引这些个别决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实现了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结果。
关于看不见的手在指引经济活动中的技巧有一个重要推论:当政府阻止价格根据供求自发地调整时,它就限制了看不见的手协调组成经济的千百万家庭和企业的能力。这个推论解释了为什么税收对资源配置有不利的影响:税收扭曲了价格,从而扭曲了家庭和企业的决策。这个推论还解释了租金控制这类直接控制价格的政策所引起的更大伤害。而且,这个推论也解释了共产主义的失败。在共产主义国家中,价格不是在市场上决定的,而是由中央计划者指定。这些计划者缺乏那种在价格对市场力量自由地作出反应时反映在价格中的信息。中央计划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们在管理经济时把市场上”那只看不见的手“缚起来了。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虽然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但这个规律也有一些重要的例外。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这就是说,大多数政策的目标不是把经济蛋糕做大,就是改变蛋糕的分割。
看不见的手通常会使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有时看不见的手不起作用。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这个词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外部性。外部性是一个人的行动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污染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一家化工厂并不承担它排放烟尘的全部成本,它就会大量排放。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可以通过环境保护来增加经济福利。
市场失灵的另一个可能原因是市场势力。市场势力是指一个人(或一小群人)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例如,假设镇里的每个人都需要水,但只有一口井。这口井的所有者对水的销售就有市场势力棗在这种情况下,它是一个垄断者。这口井的所有者并不受残酷竞争的限制,而正常情况下看不见的手正是以这种竞争来制约个人的私利。你将会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规定垄断者收取的价格有可能提高经济效率。
看不见的手也不能确保公平地分配经济成果。市场经济根据人们生产其他人愿意买的东西的能力来给予报酬。世界上最优秀的篮球运动员赚的钱比世界上’l 最优秀的棋手多,只是因为人们愿意为看篮球比赛比看象棋比赛付更多的钱。看不见的手并没有保证每个人都有充足的食品,体面的衣服和充分的医疗保健。许多公共政策(例如所得税和福利制度)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更平等的经济福利分配。
我们说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意味着它总能这样。公共政策并不是天使制定的,而是由极不完善的政治程序制定的。有时所设计的政策只是为厂有利于政治上有权势的人。有时政策由动机良好但信息不充分的领导人制定。经济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你判断,什么时候一项政府政策适用于促进效率与公正,而什么时候不行。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变动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的差别——即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的差别。在那些每单位时间工人能生产大量物品与劳务的国家,大多数人享有高生活水平;在那些工人生产率低的国家,大多数人必须忍受贫困的生活。同样,一国的生产率增长率决定了平均收人增长率。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虽然在长期中,物价水平高主要是货币量增加的结果,但短期中问题就变得更为复杂而且更具争议性。大多数经济学家是这样描述货币注入的短期效应的:
- 经济中货币量增加刺激了社会的整体支出水平,从而增加了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
- 需求的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引起企业提高物价,但同时,它也鼓励企业雇佣更多的工人,并生产更多的物品与劳务。
- 雇佣更多的工人意味着更少的失业。
上述推理过程得出一种在整个经济范围内的最终的权衡取舍: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