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穹顶之下》
更新于 2015.3.7
从昨天开始,《穹顶之下》被从各视频网站撤下,底层的呐喊威胁到根基时,就会受到压制。我朝承诺的是到 2030 年才有碳排放峰值,也就是说还有 15 年的发展会依赖于环境污染,此时唤醒环保意识可以,但政策性转向环保却是绝对不行。所以,不可能放任视频持续发酵。
自从读过柴静的《看见》之后,对她一直感觉不错。此次她携[《穹顶之下》][1]重回公众视野,我本来早就该讨论的,但前几天一直没时间,今天就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大家对雾霾这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能切身体会到的东西,有莫名的惶恐。于是,一时间正反两派众说纷纭。
反对柴静的人,他们的观点主要为:
1. 柴静抓住大家的感情大做文章
2. 柴静个人作风有问题
3. 柴静是外行,关她屁事
4. 柴静这外行拍的片子错误百出
5. 这是国家为打击中石油造势
6. 国家要发展,破坏环境是自然的,请她闭嘴
这些观点在此提出,本身无可厚非,因为辩证法告诉我们,凡事都有正反两面,就算是一个环保话题,它也有恶意的可能。所以,如果这个调查不是柴静做的,而是其他某个孩子健康,生活作风优良,本科资源环境专业,研究生博士还是资源环境专业的优秀党员做的,也只能平息关于1、2、3三点争论。感染力是柴静的最大武器,她的书《看见》也好,《穹顶之下》视频也好,全都通过语言感染读者,感染听众,这是她的能力。如果说因为她的感染力强而把她丑化成一个洗脑专家,那就有矫枉过正的嫌疑。再说,如果没有她的感染力,将近两个小时的视频,真的愿意从头看到尾的还有多少呢?环境保护是一个客观挑战,但环境影响的是人主观感受。那么,用一种感性的语言叙述,有什么不妥?
柴静是一个调查记者,她承认自己是外行,于是跑了很多研究院,咨询专业的专家。如果换个内行,能担当自费报道的重任的,必非行内翘楚不可。那么到时候又可以说这只是某某人的一家之言了,同行相轻,正因为柴静是个外行,她才能搜集到大量资料,内行才愿意无私帮助。但她又不是彻底的外行,谁能说搜集信息是一个小白就能做到的呢?
好的作品,是值得讨论,欢迎讨论的。作者会在一本书的序中,写下"如有错漏,敬请指正"之语,意即在讨论中进步。有错误不是很正常的吗,出了问题,告诉作者,修改一下,即是双赢,为什么要因此就诋毁呢?网上的人才辈出,比柴静各方面都强的肯定不少,那么就用网络语回复"你行你上啊,不行别BB!"
我朝近来铁腕反腐,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对于中石油,也的确是有所行动,说法不少,还得甄别。柴静这视频的时点的确微妙,加上有中华网背书,引来的阴谋论者肯定不少。如果有人觉得中石油无辜,是柴静的脏水泼出的千古奇冤,那把柴静比成带鱼之流的确不为过。可如果不这样认为,那么视频是否属于造势,就对我们无关紧要,我们还只继续关心此番两连涨的油价。
我的不少同学都认为,环境破坏是经济发展的副产物,现在的发达国家,都有污染环境这个阶段,他们走过的路我们也要走,所以这是正常的。有个同学在空间里评论视频时写道:
> "哪个发达国家历史上没出现过空气污染,为啥中国今天有霾就大惊小怪呢。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让你把北京二环外全推倒你愿意吗?让你倒退到80年代你愿意吗?或者让武汉的企业全倒闭,大家都没工作,没有票子没有肉吃你愿意吗?今天优质的物质生活是和霾一起来的,怎么有的人就只盯着霾看呢。况且,从长线来看,中国的人均寿命是在增加的,这全部是经济发展减贫带来的功劳。要想把空气变干净,那必须更加发展,一方面把附加值低的产业转移出去,另一方面用科技改善环境。如果哪天中国天气好了,和她这纪录片没半毛钱关系。"
我朝的发展借力于发达国家,他们“一方面科技改善环境,一方面把附加值低的产业转移到我国”,所以我们的三驾马车里,出口占了大头,投资第二。所以,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发家史并不一样。英国工业革命污染了环境,换来了鼎盛王朝,美国重工业污染了环境,成为了战后霸主。我们污染了环境,换来了GDP,但全是出口的。如果真如引文所说,把产业转移,那相当于自断财路。雾霾的警报不够,所以柴静的视频能够疯传,顶层不能令行禁止,所以默许了底层的声音。在GDP大路上飞奔的时候,总该有人呐喊环保,柴静的出现,恰逢其时。
今天看到最新消息,新华网撤下大量前日关于视频的稿件、评论,心生一阵悲哀,看来,草民力量终有限,成事还得看高层。不知毁柴静为五毛的人,看了会有何感想。
[1]: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AxMzQ1NzY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