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gbin

历史的教训

有一个大家都知道又不承认的常识。

还记得本科的时候,每当博士自我炫耀到最嗨时,就会有一个室友出来质疑他:“你怎么知道那些都是真的呢?”这是打断他的好方法,因为这是怎么也证明不了的,所以他只能反问:“你怎么知道不是真的呢?”

现在,这个问题有了答案:

“绝大部分历史是猜测,其余的部分则是偏见。”——《历史的教训》第一章

历史是建立在不确定之上的。“即使一个历史学家认为自己克服了诸如国籍、种族、信仰或阶级等偏见,他在材料选择和签字造句上的细微差别,都会暴露出他的私人偏好。”历史学家挑选易于处理的小部分事实,却不包容复杂的事件和实质。所以才会有“众说纷纭”一说,因为不存在完全中立的历史,也不存在完全真实的历史。

既然建立在不确定性之上,那么历史就不能算是科学,只能算一门艺术,顶多是一种“哲学”——分成各个派系。有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样一看,也需要讨论。兴替是正在发生的事情,而“史”是“愿者上钩”的艺术品,只能算真实的点缀,不能当成预言的水晶球。这一点,杜兰特夫妇也提到了:“我们通过从过去所得到的结论来推演未来,但由于变化的加剧,导致这一行为会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有风险。”就如同博大精深的汉语,“以史为镜”一词,只在给别人洗脑的时候才最有存在感。

一般出现最多的句式是这样的:“君不见 XX(某人)XX(某事)乎?”这是洗脑的开始,一个预告。后面接着旁征博引,用连续不断的 XX(某事)彻底说服对手。洗脑很容易,因为这些故事的真假不重要,自己相信是真的很重要。要是有人怀疑,只用随口一句:“没看过《义演国三》吧,”然后摆出一脸博学的表情,“你去看了 XX(某章或某页)就知道了。”最后,洗脑成功,把人说的是五体投地,唯唯诺诺。谁又会真的查查刚才说的到底是真是假呢。随口一编,然后信以为真。

历史就是这样被篡改的。

所以,历史不靠谱,“以史为镜”也不靠谱。作为一门哲学,它还是完成它的本职工作吧

“提供预见性观点和__启蒙__。”——《历史的教训》第一章

此书的政治、经济部分比较多,可能就是因此得到了“中纪委”的推荐吧。我无意再讨论这些话题,翻译的那些文章已经说的够多了。历史,应该回归它的主业——给人启迪。

历史教人谦逊。地球可能在任何时候被毁灭,我们接受了这种可能性,并反驳宇宙:“当宇宙压碎人类的时候,人类仍然要比杀死他的宇宙高贵。因为人类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而宇宙对自己的胜利却一无所知。”因为知道随时都会死亡,所以人应该保持谦逊,以德服人,待人以诚。

然后说宗教。历史并没有显得支持“上帝”这一信仰。最少,它不是智慧仁慈的。千年来,个人之间的斗争,国家之间的战争,从根本上仍然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过程。历史没有优待善心,而充满不幸。自然灾害这些“神之所为”随机地摧毁人类和动物,绝对公正,也绝对盲目。我们的善恶可能不受自然的认同。它把存活下来的适者当成“美”,而把那些失败者和被淘汰者看作“恶”,宇宙对基督和成吉思汗也是不偏不倚,一视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