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下旬
实习两个月后,对公司的各部门和同时逐渐熟悉。一直带着我的印度佬开始把他忙不过来的事情交给我。这周尤甚。半个月前,经理要他在一个现成的表格上做修改,改动不多,但他一改就改了半个多月。这个表格以前是另一个同事做的,现在早就转去了其他部门。印度佬不会,就又把他拉着过来,问他怎么修改云云,可是次数多了,他就烦起来了,前天直接说: “Don’t ask me again. It has been a long time so I can’t remember those details.“翻译过来就是:“不要再问我了,我早就不记得了。“和我当年读研时摆脱那些不停纠缠的同学如出一辙。那人叫 Colin,父母是香港人,他在澳大利亚出生,可能因为都是黑头发,所以和印度佬关系很好,之前吃饭的时候印度佬都会叫上他。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印度佬不吃午饭了,每天中午就喝点茶水,所以我也没和 Colin 有更多交流。印度佬比较惨,上班空闲的时候会被同事开玩笑,每次都是对着他,也不知道为什么,难道是办公室里的种族歧视,又或者是以前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
继续阅读记一次面试
前天去名叫“4formation”的外包公司面试,今天就收到 HR 的邮件,告诉我没过,没有原因。其实这次没过我是有心理准备的。那天一到公司,HR 和几个搞技术的酒过来和我们聊了会,他们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用过 PHP 吗。”我呢,显然没用过。然后 HR 带我们在公司逛了一圈,看了看公司环境,然后一手指着奖状,着重说“我们有澳大利亚排名第四的最佳工作环境。”其实,如果不给我们看这个奖状,我觉得这个工作环境还能接受,这里技术岗位和销售管理层分开,分别在公司的一左一右。进门隔着厅就能看到给别人介绍业务的透明小隔间,然后转个弯,往回走进个门,是一个嘈杂的大房间,HR 没有让我们在这里久留,很快穿过去了,里面几个长桌子,几十个人正写着代码,同行的女生告诉我她闻到了一股异味。我没闻到,所以感觉工作环境还凑合,后来他给我们展示了奖状,我才有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 ...
继续阅读Career Expo (招聘会)
前天同学一起吃饭,提到今天学校的招聘会,约着一起去了。招聘会不在学校,学校包了巴士和场地,十分钟一班的专车接送学生。 这个招聘会有几十家公司,小公司居多,大部分是本地的,没怎么见过。IT 岗位的不少,有长长的一排。聚集在那些公司前面的学生是不是本地人或拿着 PR 不知道,反正都是黑头发的。这里的人最多,虽说不上僧多粥少,但竞争很大。其中一个公司名字吸引了我,叫 ACS Foundation Internship。于是我直接走了过去。他们摊位前面没人,里面坐着的印度奶奶正低头玩着手机,头都不抬,好像已经习惯了喧嚣里的安静。我介绍了一会自己的身份,问了问他们的要求和提供的实习职位。她告诉我实习只针对在校还没毕业的学生,已经毕业的话是不能实习的,说完还给我一个和蔼的微笑。以为只是他们的规定特别,所以拉上同学又问了一个公司。这个公司提供正式岗位,我们相互了解了情况后便让我在旁边的电脑上做个登记,说之后会再继续联系。这时我们才知道申请还是要去他们的网站上提交,招聘会这儿聊几句其实只是混个脸熟。 ...
继续阅读年末总结
两年半的研究生结束了。这是个炎热的圣诞节,热到在家都如坐针毡。这些年认识的同学或朋友都是来了又走,最后慢慢失去了联系,现在毕业了,放假,曾经拥挤的实验室里只剩下几个蹭网的学生,可能再难看到那些同学了。 前几天和两个朋友吃饭,一个人说告诉我在悉尼投资房地产如何如何赚钱,一套房子过个几年就变成两套,再过几年就是四套,资产几何式地增长。另一个人说等拿到 PR 跟着他混,卖房子,钱是滚滚地来。我哈哈大笑,满口答应了。关于工作这事,不同领域的人,真的是完全不一样。一起上学的同学问我,你说你毕业了不搞 IT,不写代码,还能做什么呢?这个问题就像桑弘羊的盐铁论一样无可辩驳。的确,什么都做不了。在澳大利亚活下来,留学生一般都是这个路线:读书 -> PR -> 正式工作,环环相扣,只能一步步来。偶尔看到一位同学,IT 各方面均有涉猎,精通算法且经常凌晨睡觉的高手,在面试十几家公司后,终于得到了一个正式的工作。在祝贺他的酒席上,听他说面试的经过,暗自想了想,自己还差的太远。 ...
继续阅读